首页 游戏文章正文

著名京剧表演名人故事

游戏 2025年11月10日 16:41 1 代双

网上有关“著名京剧表演名人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著名京剧表演名人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叶盛兰,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人,1914年生于北京,1978年病逝。叶盛兰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叶中定曾经是四喜班的花脸台柱。父亲叶春善是著名的旧式京剧学校“富连成”科班的创始人之一,终身担任富连成的社长。叶盛兰是他的第4个儿子。

叶盛兰9岁时遵奉父亲的意思进入富连成科班,初学旦角。虽然基本功和表演技巧都不错,但由于他缺少柔媚的气质,在萧长华等明师的建议下,他父亲及时的让他改学小生。后来,他以小生挑班以后,还以反串的性质演出过《木兰从军》、《南界关》等旦角戏。

叶盛兰的小生戏,在科班时,得到过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优秀教师的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点很高。而且,叶盛兰的性格坚毅,练功学戏特别刻苦。

叶盛兰的武小生戏特别得到他的姐夫茹富兰的悉心传授。茹富兰也是出身富连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艺术家。他的表演以规范严谨而著称,叶盛兰向他学的《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等戏,奠定了他以后成为文武全才艺术家的重要基础。1930年,叶盛兰在科班毕业,行话叫“满科”。他一面留在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剧团里演出,这在当时叫“效力”;一面拜当时的小生泰斗程继先为师,以求深造。《群英会》、《临江会》、《借赵云》、《奇双会》、《打侄上坟》、《贪欢报》、《蔡家庄》、《玉堂春》等戏都得到老师的真传。特别是《群英会》的周瑜,这出戏叶盛兰在科班时就跟班内的总教习、名丑萧长华老师学过。萧先生虽然是丑角,但是却是一位生旦净丑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当年观摩“同光十三绝”之一徐小香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叶盛兰。而叶盛兰拜程继仙为师后,又学到了程派《群英会》许多独特的表演。其中“舞剑”、“抚琴”的表演就是程继先与武净名家钱金福共同研究创造的。它不仅显示了繁难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备,从琴声剑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气势。

1931年秋天,叶盛兰开始正式搭班。首先是应马连良的邀请,搭入“扶风社”。除了与马连良合作演出《群英会》、《八大锤》等戏以外,还在《四进士》、《春秋笔》、《串龙珠》、《火牛阵》等戏中担任配角。同时,他还与小翠花、华慧麟、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旦角合作,其中与章遏云的合作达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对儿戏”。

1945年,叶盛兰成立育化社,开创了京剧以小生挑大梁的先例。先后排演了全部《周瑜》、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全部《吕奉先》等剧目。1951年叶盛兰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是第一个带领私人班社加入国家剧团的。1955年担任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

他与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合作创作了《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周仁献嫂》、《九江口》,与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厢记》、《赤壁之战》等剧目。正在他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却受到某些权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运动”后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迫于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在观众中的声誉,1959年初有关方面只得准其恢复演出。但是,艺术创作却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叶盛兰去世后,他的所谓“右派”问题才得到彻底改正。

叶盛兰的传人除了他的次子叶少兰以外,还有李元瑞、茹绍荃、张春孝、夏永泉、萧润德、朱福侠等。再传弟子也遍布全国,当代京剧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叶派。叶派对京剧小生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突出贡献。

叶派的表演善于运用高难、繁重的程式技巧,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观众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他在《打黄盖》这折戏里,运用各种翎子功及身段表演表达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恨心理,就是十分生动的一例。

戏迷和各界群众深情送别梅葆玖。

谭元寿

尚长荣

濮存昕

本报记者李洋

没有哀乐,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循环播放着《梨花颂》数百枝白玫瑰组成的花床肃穆芬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静静地躺在那里。昨天,梅葆玖的亲友、弟子、学生以及全国各地的戏迷数千人,赶来送“玖爷”最后一程。

灵车绕行长安大戏院

昨天清晨,北京碧空万里。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晨光的美好中,一位艺术大师正开始他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旅程。

6时30分,梅葆玖的灵车缓缓从协和医院起灵。自3月30日哮喘发作昏迷后被送入协和医院,直到4月25日11时撒手人寰,梅葆玖一直住在协和医院ICU病房。昨天的告别仪式也从这里启程。由于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都曾多次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灵车特地从东单北大街向东,绕行长安大戏院门前。等候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手持白菊,目送先生灵柩通过。

7时37分,灵车驶入八宝山殡仪馆。梅葆玖的弟子、学生以及一些难掩悲痛之情的戏迷已经守候在这里。当6位礼宾人员用肩膀扛起灵柩,向殡仪馆大礼堂移步时,梅葆玖的弟子和学生分列两旁,一齐向先生跪拜告别。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早已忍不住泪水,却又怕自己的哭声惊扰了师傅而努力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殡仪馆大礼堂里,白玫瑰簇拥着梅葆玖的灵床。灵床一端,一个全部由红玫瑰组成的花圈静静安放,那是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所献,挽联上写着“葆玖千古”另一端,还有一个由白玫瑰、白百合、香槟玫瑰等组成的花圈,由全体亲属所献,挽联上写着“敬爱的玖弟梅哥玖叔梅舅玖爷爷千古”。

在梅葆玖昏迷期间,曾引起他心跳略有变化的《大唐贵妃》经典唱段《梨花颂》,一遍遍回响在先生耳边。然而,世间纵有《梨花颂》,人间再无梅葆玖。

“玖兄风范永留人间”

10时,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众多京剧名家前来送梅葆玖最后一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门代表人物谭元寿率谭孝曾、谭正岩前来告别。“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后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专程从上海赶来。尚家与梅家三代世交,且有姻亲关系,尚长荣平时唤梅葆玖“梅大舅”。面对生离死别,尚长荣深情吟诵道:“梅韵飘香享誉寰宇,玖兄风范永留人间。”

叶盛兰大师之子、当今叶派掌门叶少兰,难掩悲痛,他说自己今年3月份才刚刚与梅先生朝夕相处好几日。因为两人同为第七届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不仅小组讨论在一个组,连驻会房间也正好挨着。每次去开会的路上,不是叶先生提醒梅先生“风大,别忘记戴帽子”,就是梅先生提醒叶先生“咳嗽了就赶紧去医院看看,不要大意了”。在叶少兰的印象中,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近25年的时间里,梅葆玖从未缺席全国两会,每次在全国政协会上都会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鼓与呼。就在今年政协会上,梅葆玖还在提案里表达,希望孩子们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我非常难过,他的去世是戏曲界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叶少兰说。

“四大须生”之一高庆奎之孙高伟强,替88岁的老父亲高韵笙前来送别。“父亲连着打了好多次电话,嘱咐我一定替他送梅先生一程。”高伟强说,自己的爷爷曾和梅兰芳先生长期合作。后来虽然离开舞台,但在上世纪30年代,爷爷去上海看病时曾特地拜访梅兰芳先生。当时才10岁的高韵笙也在梅家第一次结识了才4岁的梅葆玖。一晃几十年的交情,高韵笙一直觉得梅葆玖身上延续着梅家的精神气质,凝聚着梅家的“魂”,让他感到亲切和敬佩。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之孙裘继戎,也赶来送别老友。近几年,裘继戎因把京剧与现代舞结合搬上舞台,引起许多关注和议论。去年,他和梅葆玖共同参加中央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时,还特地向梅葆玖展示自己的表演。“梅先生其实很OPEN,对我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很鼓励。”就在这档节目里,梅葆玖留下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次彩唱--一曲《贵妃醉酒》。

“梅先生,别走……”

昨天,来送别梅葆玖的戏迷和普通群众也不少,人群中不时有人高声喊道:“梅先生,我来送你了!”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说一声“再见”。

光京剧团主演魏海敏是前天晚上从台北赶到北京的。他1991年拜师梅葆玖,是梅先生在台湾的第一位学生。“那时跟着先生学戏,总在梅家吃饭。”学成回台后,他很珍视梅葆玖的每一次赴台演出,因为那是他仅有的可以与师傅同台演出的机会。如今,回忆起这些片段,他只觉得幸福是那么短暂。

从四川成都赶来的戏迷杨立荣,制作了一幅易拉宝,把自己在网上搜集到的梅葆玖各个年龄段的照片都印在了上面。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可能也算不上迷,只是很喜欢听梅派,就赶来送行了。”

曾经在**《梅兰芳》中饰演少年梅兰芳的演员余少群,在扮演这个角色时曾得到过梅葆玖许多指导和帮助,他说:“梅先生的离开,是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11时40分许,梅葆玖的灵柩离开殡仪馆大礼堂。当灵车缓缓发动,许多仍然守候着的亲友和戏迷,追在车子后面大声哭出来:“梅先生,别走……”

关于“著名京剧表演名人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发表评论

聚鼎号京ICP备160226888号-1 备案号:川ICP备160226888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